Cover Movie Trailer

Monday, May 16, 2011

視如己出


《愛與痛的追尋》(又是Natalie Portman!)的Emilia有個很深明大義的繼仔。這種繼仔,即使在現實出現,也只可能出現在西方人社會吧?

愈多愈多人離婚,離婚之後又再婚,所以後父和後母也就愈來愈多。

後父你會怎叫?不就是後父嘛!再不,就是uncle。

後母呢?也是會叫auntie的,不過呢還有一個專用名詞:後底乸。

就是如此不公平的啦!有專有名詞不特止,後底乸往往imply了「刻薄」,無論你真的對stepson stepdaughter多好多溫柔體貼,外人總會多多少少懷疑你閂了門就毒打他們,還不給飽飯他們吃。

因為,大家心裡都有這個想法──不是我親生、跟我沒血緣關係的細路,我為甚麼要愛他?──這是個錯得很緊要卻又很人之常情的想法,用一下腦就知道嘛:你的另一半是你生的嗎?跟你有血緣關係嗎?你還是一樣愛他。

一切都與血緣無關。後底乸之所以不能把後子後女視如己出,是因為這些細路令她想起老公的前妻。他們是老公與別個女人的愛情結晶,他們在一起時遺留下來的所有篤眼篤鼻的物件都可以丟掉以免眼冤,偏偏這些細路卻丟不得,還要他們照顧周到。

在某些情況下,後底乸是特別難做的,就是說──你搶人老公,你破壞了別人的家庭。老公是接受你了,但仔女怎能不對你恨之入骨呢?

朋友B一直都跟有婦之夫糾纏不清,初時她的確完全毋視我們朋友此起彼落的「唔好!唔好!」呼喚、極希望跟她的男人「修成正果」。過了幾年,男人竟然真的完成了跟前妻的分居和離婚創舉,還向B求婚。這回輪到B縮沙──因為男人的前妻放棄爭取女兒的撫養權(這招是多麼地狠毒),B如果跟他結婚,毋需十月懷胎就撿到個8歲的便宜女兒。

B不是向這小女孩下過苦功的,奈何人家母女感情好,即使她爸爸向訴她「係你阿媽唔要你咋!」她也打死不信;又大概是阿媽教的,現在每次見到B都指著她叫「狐狸精」。

「我真的受不了。幾愛他都好,一想起那隻死妹釘,我就提醒自己要清醒點。」B說。

對呢,「要清醒點」。這話過去幾年我們跟她說過不知幾多遍。

男人也清楚這點,手掌又肉手背又肉之下,當然是揀親生骨肉,結婚那種事,就等女兒長大成人明白事理之後再談。

所以呀,你若非100%肯定會愛這個人到老到死,就別跟他生孩子。像他們這一對,被一個黃毛小孩搞得不愉快(但這小孩明明又沒做錯甚麼),歸根究柢,就是那男的不夠愛前妻罷了。

也所以,選擇做狐狸精拆散大好家庭的,也最好別揀有小孩的家庭。

小孩既邪惡又礙事,惹上他們是很麻煩的呢!

Text: F. Alarm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